“慢公司”遭遇“快时代” 豆瓣网还能挺多久?

创客100按 大众点评已被入股,豆瓣还会远么?作为中国最有个性的网站,豆瓣这个“小清新”从创建之初就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异类。说他是“异类”当然是有原因的,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本身是少见的互联网产品;作为拥有7900万注册用户,2亿月独立的网站,它到现在竟然还没有盈利!从2003年创建到现在,豆瓣的“小伙伴们”去哪儿、汽车之家等已经先后上市,但豆瓣发展依旧是慢吞吞。凡此种种,令许多人费解,趁点评大火之际,本文作者从豆瓣网十年的发展历程,深刻说明了豆瓣的发展特色和导致现状出现的原因,并提出了豆瓣在移动端缺失的发展短板,对我们了解豆瓣大有裨益。

\

大众点评终于有归属了。

说到大众点评,我总会想起另一个“慢公司”:豆瓣,杨勃花1个月时间开发的社区。

它已经成为一个兴趣社交王国。截止2013年底,豆瓣拥有7900万注册用户,月独立UV2亿,日均PV2.3亿。用户每天通过网站和App们使用电影、图书、同城、小组、FM等10多项服务。不过,它仍旧没有盈利,至于IPO或者收购,似乎杨勃还没想过这个问题。

十年孤独,个性鲜明

在用户数和产品线增长的同时,豆瓣团队并未随之大幅扩张。据豆瓣同学介绍,公司现有380多名员工,算中型互联网公司。但从用户规模来看,豆瓣又是大型互联网公司。网站规模增长的同时员工规模却能控制住,因为豆瓣是中国最典型的“慢公司”。

现在我们看看豆瓣的特色。除了定位简单(面向中国的兴趣社交网络)、气质独特(小清新风格多年不变)外,还拥有忠实的用户,以及可控的投入和清晰的书、影、音,杨勃的“三板斧”模式。豆瓣在Alexa中国区流量排名一度高达20名,并且是高质流量和精准用户。尽管豆瓣没有盈利,没有嫁出去,但毫无疑问它是优质资产。

除了用户,豆瓣的核心资产是内容数据。

它有文化点评数据库。豆瓣的初心是连接“人”与“物”,帮助人们发现图书、音乐、电影和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而物体数据库也正在形成。而且,豆瓣还有最大的兴趣图谱。当豆瓣聚集了足够多的人之后,这些人有了围绕“物”交流的需求,于是有了评价、标记、小组,还有同城。豆瓣还有海量的标签库。大多内容均可以被用户打上标签。标签是组织不同类型的海量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,基于标签可以索引出感兴趣的内容,系统可以根据标签进行推荐。标签搜索是搜索引擎的细分。

有了这些数据可以干嘛呢?你能想到的大数据应用豆瓣都可以做。

浅尝辄止,我行我素

豆瓣东西出现后,人们猜测基于此的导购模式会很快出现,不过,目前商业化痕迹并不多。这是杨勃的坚持。有幸见过一次杨勃真身,在2013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,杨勃公开表达了其产品观,“我一直觉得用户价值可以带来商业价值,我们仍然在做从第一时间起步的新的创新产品,有可能三四年之后变成大家常用的产品。我也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强求,不能在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强求转化商业价值,商业价值的转换要跟外界环境相关,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强的事情”。

这是豆瓣目前仍不盈利、离钱很远的根源所在。豆瓣阅读、豆瓣FM Pro、豆瓣电影做了一些离钱很近的事情,但杨勃说这并非刻意追求,而是自然而然,几个产品刚好到了这个时间点。

除了不刻意追求商业化之外,豆瓣扩张也很保守。在这个浮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豆瓣像原始人。

豆瓣可以走向电商,自营电商抑或类似天猫的电商平台,可以做围绕电影票等文化产品的团购网站;可以走向媒体,从电影点评直接延伸到视频网站;可以走向硬件,以豆瓣FM为基础做播放器,以豆瓣阅读为基础做豆瓣的Kindle;可以将线下的触角从文化延伸到更多领域例如在线旅游。可以走向……

杨勃不为所动。追求自然而然的商业化,保守的扩张步伐,远离资本运作,他还能坚持多久?

创客100按 其实豆瓣本身的文艺气质应该跟创始人杨勃如出一辙。有话说,领导的气质决定了一个公司品味,在这里体现的尤其明显。只是,作为拼斗逐利的互联网市场,纵使有忠实的用户群,不努力变现,豆瓣未来的发展还是让人多了一丝隐忧。毕竟,烟火气不能当饭吃。

移动堪忧,豆瓣加油

在移动端,豆瓣不是唯一的兴趣社交玩家。百度贴吧、陌陌贴吧等产品均已瞄准兴趣社交。陌陌的本地化属性更大一些,而百度贴吧社交属性正在加强,整体仍以帖子为中心。毫无疑问的是,它们会与豆瓣的App们分享市场。

微信做熟人社交,“我的银行卡”里面已经接入高朋支持的电影票频道,点击进去后菜单为“上映”、“影院”和“我看”,与豆瓣电影App如出一辙。未来微信与豆瓣是否会出现更多交集?

豆瓣虽然有最大的兴趣图谱,39万个小组,月UV达到7300万,它保持对兴趣社交的专注。豆瓣最大的挑战是将其PC端的用户、数据和优势无缝迁移到移动端。豆瓣过去几年的做法还不够“移动”,甚至可以说,豆瓣移动正面临挑战。

豆瓣有10个移动App,杨勃在2013年初说,豆瓣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时候,有种7、8年前创业的感觉。移动创业一年豆瓣的成绩如何,没有公开数据。想必应该十分辛苦,别忘了豆瓣只有380个人。

豆瓣如果继续“慢”,继续低调,继续践行用户自运营,还能跟上节奏吗?

如果哪天,豆瓣被巨头收购了,是豆瓣的悲哀,是用户的噩梦,我想也是阿北最不愿意的结局。现在,还没投入巨头怀抱的大公司已经不多。

加油,豆瓣!

创客100编后 雷军说过,对于互联网来说,天下武功,唯快不败。对豆瓣而言,慢节奏虽然对产品成长有益,但带来最可怕结果是,在未赢利的情况下,必须在互联网和移到互联网两个领域开战。豆瓣真是一步慢,步步慢了。不过,如果豆瓣继续慢下去,用户还能等得及吗?对手还会给它成长的时间吗?【责任编辑/冯敏】

罗超,知名IT评论人,关注互联网行业,热衷吐槽爆料,追踪热点资讯和产品体验。微博@互联网阿超,微信公共号:SuperSofter

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,直通硅谷,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。LP均来自政府、互联网IT、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。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、通信、互联网、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。决策快、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。
相关文章
“慢公司”遭遇“快时代” 豆瓣网还能挺多久?
“慢公司”遭遇“快时代” 豆瓣网还能挺多久?